皮带战线上的“追梦人”

2020-01-17 11:42:23
  
1954次阅读


  一身蓝色的工装,一份专注的神情,一声爽朗的笑声,刘宝明这位80后“技术大拿”就是陕北矿业张家峁公司的一面旗帜。提起他,大家都会想起他那句铿锵有力的座右铭:“吃苦在前,冲锋在先;不畏艰苦,潜心钻研”。入矿14年,刘宝明凭借着吃苦耐劳,敢打敢拼,脚踏实地的求真务实的工作精神和深入细微、扎实严谨的工作作风,从一名普通的工人一步步地变迁成为班长,副队长。在职务变迁的背后,是他数十年如一日,对煤矿事业的热爱与坚持。

  能吃苦、肯干事的“刘大拿”

  2008年10月,怀揣着对煤炭事业的无限向往,刘宝明从韩城下峪口来到了张家峁矿业公司,成为了一名普通的矿井维修钳工。刚来到队上,这个80后小伙就表现出看火一般的热情,他总是认真踏实,勤勤恳恳,脏活累活抢着干。“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在身”。凭借着刻苦钻研的执着和对矿井知识的不懈学习,刘宝明很快成为了同事们的榜样。每次遇到难题,大家都喜欢请教他,“刘能”、“刘大拿”就是大家对他对他最大的肯定和赞许。听到这样的称赞,这个80后的小伙子谦虚的说道:“张家峁与老区不同,在这里我们每个人都是新工,都需要不断努力学习,才能为公司的发展做出贡献。”

  在矿井生产初期,尤其是联合试运转期间,设备故障率比较高,他认真搜集设备说明书、图纸资料,进一步了解设备性能、原理和故障排查技术,积极和区队技术人员一起讨论,就这样,一次次棘手故障被他及时排除,为公司联合试运转作出了积极贡献。功夫不负有心人,凭着这种能吃苦、肯干事的精神,刘宝明很快成为了班组的排头兵,从检修班长再到现在的副队长,“刘大拿”的绰号实至名归。

  要啃就啃“硬骨头”的技术尖兵

  矿井生产初期,原煤运输系统处于磨合初期,各种故障率较高,尤其是新装皮带跑偏地方较多,如何才能保障设备安全稳定运行,让大家都伤透了脑筋。

  “这个任务让我来”,面对这块“硬骨头”,刘宝明主动请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几乎把都有的时间都放在了工作上,查阅资料,反复试验,誓要将这块“硬骨头”拿下来。经过不懈的努力,他和班组成员进行无数次的反复调试,终于总结出了一套成熟的皮带跑偏调整方法,彻底解决了皮带跑偏难调问题。

  随着矿井升级改造,原煤产量逐年提高,原煤运输系统出现溜煤槽堵塞和频繁磨损等现象,溜煤槽疏通作业和电焊作业逐渐增多,可是溜煤槽疏通作业和井下频繁电焊作业,无形中给安全生产增加了不少安全风险。刘宝明又一次扛起重担,他一方面从每次焊接溜煤槽现场施工出发,保证安全施工;另一方面在现场认真分析研究溜煤槽磨堵塞和磨损原因,最终得出造成溜煤槽堵塞的原因为溜煤槽设计不合理,主要是因为下料方向有“死角”和溜煤槽前篦子太低,频繁磨损原因为大块煤、矸石撞击摩擦溜煤槽所致。于是他大胆建议对原煤运输系统所有溜煤槽进行整改,得到了队长和机电部的认可,对溜煤槽受力点进行改造,避免了煤流“死角”和煤流直接接触溜煤槽,并对溜煤槽口进行扩大。经过整改后,原煤运输系统发生堵塞现象和磨损现象明显减少,大大提高了设备开机率,减少了作业风险。刘宝明再次用成绩证明了自己,他是当之无愧的“技术大拿”。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骄人的工作成绩让他先后获得傲人的荣誉。在公司组织的第三届青工技术比武活动中,他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在陕西省(神南杯)职业技能大赛中,他又获得技术比武钳工组第二名的好成绩。傲人的成绩背后是他无数个深夜,在灯下,在井下,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的默默付出。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多年的煤海生涯锻炼了他过人的胆识和气魄,磨砺了他的铮铮铁骨。他的每一个足迹、每一滴汗水、每一份成绩,都忠实的记载了他对人生、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他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展示了新时期煤矿工人爱岗敬业、技高一筹、敢于担当良好精神风貌!(贾艳)


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