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炳余_企业报道艺术官网

用户名: 密码:
首 页   艺术简介  社会活动   作品展示   艺术资讯   获奖著作  留 言

杨炳余
推荐文章
最新上传作品
联系艺术家
本官方网站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均由艺术家本人或其合法继承人提供并认可,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授权我公司通过企业报道发布。涉及版权等事宜请联系我们。
责任编辑:苏启瑞    客服专员:赵薇
客服电话:01068701669
浏览量:20339

神威能奋武 儒雅更知文——记书法篆刻家杨炳余先生

  杨炳余,字尚翮,1950年出生于河北省新河县中医世家。1970年毕业于空军第六飞行学院,1989年结业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国画专业班。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河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篆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杨炳余,原某部队飞行员,行政级副师职,现已退休。由于出生在中医世家,自幼受到父亲以毛笔写处方的熏陶,喜好练习写毛笔字,从此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长大后由于当时种种复杂的社会原因,杨先生没能子承父业,也没能像旧时文人墨客那样把玩扇面、觥筹交错于山阴之间。遂于1968年应征入伍,开始了为国效力的戎马之旅,1970年毕业于空军第六飞行学院后留任教员,后在陆军航空兵部队任职。

  杨先生告诉记者,自己在部队工作之余,最大的爱好便是书法篆刻艺术。当时恰逢部队培训两用人才之契机,杨先生自学成才的信念更加坚定,于是就利用业余时间,先后参加了《上海青年报》篆刻函授班、河南书函院、中国书法函授大学以及西泠印社篆刻创作培训班的学习。后来在数十家军内外专业与非专业报刊上发表作品,并且参加全军全国展览。上述种种增强了杨先生坚持学习的自信心,其篆刻作品曾入选全国第四届篆刻艺术展,入展西泠印社百年艺术三大展之中国印大展,2006年应邀参加全国中国美术馆62人篆刻艺术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和北京竹苑文化艺术公司收藏,2008年应邀参加“神舟七号”飞行之旅大型文化公益活动,全国60人篆刻艺术作品搭载,作品被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收藏,2010年应邀参加中国美术馆全国情景书法展,亦被作为馆藏作品收入,另著有《篆刻艺术字法刍议》论文。

  杨先生在篆刻方面的造诣毋庸置疑,但据本人所言,在自学书法的过程中,即便学古人、学传统的思想宗旨不曾动摇,但却曾因自己对个人性情认识的模糊和审美观的不成系统致使承师问题长期不定而苦恼,彷徨过,无奈之下走向了复杂曲折的学书之路。杨先生只好广泛涉猎众家之书,先是学颜,后是二王行草书,张旭、怀素草书,又习魏碑,金文,小篆,汉隶书等等,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学习,终于发现了章草的艺术之妙。“ 章草,从草隶演变而来,是既有草书张扬之势,又有隶书的平和力量的那么一种融合在一起的书体,其特点是字字独立而不相贯联,带有八分书波势的草书。流行于两汉,魏晋以来成为程式化草书,隋唐时几乎失传,元明时方始复兴,清代却无人问津。”杨炳余先生如是向记者阐述章草的发展史,足以见得杨先生深厚的文化基底。他还强调学习书法必须要学好书法艺术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了解古文字的演变过程,明确不同时代不同代表性书法家的风格特征。后杨先生又借东汉崔瑗在《草书势》中赞章草的一段话嘅叹了章草之美:“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副规。抑左扬右,望之若崎。鸾企鸟崎,志意飞移。狡兽暴骇,收奔未驰。状似连珠,绝而不离。畜怒怫郁,放逸生奇。腾蛇赴穴,头没尾垂。机要微妙,临时从宜。”

  杨先生经过长期的溯源辨流之法治书,精心揣摩、考察标准章草产生前后各种有关碑帖版本,并融入情感意象、性格特征、笔墨价值,且尽其灵而足其神,严守传统法度,又有创新突破,用笔灵动而厚重,雅逸纯粹而新裁,结体结字一任自然,不事雕琢,于笔势中彰显骨气墨韵,且沉著痛快。

  最后,杨先生在谈到对书法艺术的学习感受时称自己目前仅仅是入门,要达到成功还需今后的不懈努力,其具体方向从以下入手:一是学习古今成功书家的经验,广泛涉猎书道外可关联的学养,以促进书艺的提高。二是注重书法理论的学习,多读书,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三是在确立属于自己的支点情况下,加强技法训练。四是持之以恒,走好自己的学书道路。

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