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首流传千古的佳句将竹子坚贞不屈的精神品质刻画得淋漓尽致。竹子也因具有梅花笑迎风霜雪雨的坚强品格,更以文静、高雅、虚心进取、高风亮节、乐于奉献的美德而给人留下完美的形象。
座落在京城琉璃厂东街的茹古斋至今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见证了中国近现代艺术收藏史的兴盛与衰败,因牌匾由清末书法大家光绪帝师翁同龢题写而名噪一时。然而,时至今日,令茹古斋声名远播的却是设在“天天笔会”大厅内的“慈善办公区”。 日前,由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健康新村工程签约书画艺术家王霄峰先生“为了孩子——沨竹子精品展在茹古斋隆重举办。
隆冬的北京寒气逼人,然而,茹古斋却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为优化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环境,让他们在温暖的环境中健康安心学习、快乐成长,同时表达公益艺术家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帮助孩子“远离失学、远离疾病、远离伤害、远离犯罪”的良好愿望,纷纷牵手相约,爱心加盟到“为了孩子——沨竹子精品展”活动中。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杨在葆等演艺界名流纷纷预约购画,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裘派传人裘芸现场激情演唱其父的代表作《铡美案》选段。
为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做实事、献爱心,把近几年创作的精品力作无私地捐献出来举办画展并以爱心价位义卖作品筹集善款,是享有“当代中国文人画竹优秀代表”、“中国画竹第一人”王霄峰先生酝酿已久的公益善举,他曾公开承诺:愿意为社会弱势群体笔耕不辍、捐赠不断。
“沨竹子”原名王霄峰,出生书画世家,清代著名画家王为翰(郑板桥挚友)之玄孙,自幼受其祖辈熏陶研习书画,善画梅、兰、竹、菊,尤精墨竹。“沨竹子”笔下之竹,魂在画中,力透纸背。神完气足中突出书写性用笔,挥洒自如,收放得体,“多不乱、少不疏”,德石涛、徐渭等诸家之笔意,所作“风中之竹”、“雨中之竹”尤为率意、酣畅、悠然自成蹊径。他的画野胜于文、意足于形、放多于收、线优于色、笔胜于墨、气长于韵、大过于精、整体优于局部,胸有成竹、意在笔先,时而水墨淋漓障犹湿,时而笔触未到气先吞,无论怎样任情挥洒,直抒胸臆,却始终能牢牢把握形神和法度,从而使画面呈现出一种强烈的气势和动感,给人一种精神上的愉悦与审美期待的满足感。
“沨竹子”竹海泛舟,跃然纸上,为当今画竹之大家。其作品被人民大会堂、英、法、美、日、新加坡等驻华大使馆所收藏,前不久,霄峰先生还将精心创作的两幅力作捐献给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健康新村工程,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病救助奉献自己的拳拳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