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行为艺术,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欧洲的现代艺术形态之一,是一种艺术家用思维和行为过程来进行创作的艺术形式。现代行为艺术兴起于西方,是西方当代社会的一个奇特现象,行为艺术在本质上可以定义为一种自由的生命活动,是经艺术家亲身加入,精心策划而推出的行为或事件,并通过与人交流,一步步发展,最终形成结果的过程。我们定义这个事件或过程为行为艺术。
据说,我国的行为艺术发端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也就是85新潮美术运动时期。但哪一个是中国第一个行为艺术作品,或者说中国第一件行为艺术作品究竟出自何人何时何地,似乎还有待确认。不过确定无疑的是,行为艺术这样一种创作方式源于对西方现代和后现代艺术观念和形式的学习和借鉴。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之后我国行为艺术由兴旺逐渐变为平淡,这一转变既有社会政治经济等外部原因,也是艺术自身规律作用的结果。这期间无数艺术家及其创作的大量艺术作品都向世人证明了行为艺术取得的巨大成就。人们公认,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史上,相对于其他艺术门类,行为艺术在捍卫艺术自由、拓展艺术边界方面是走得最远、影响最大的一脉。无论如何,行为艺术家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其实,无论是什么艺术作品,手段只是艺术价值构成要素的次要部分。评价艺术的最终标准,还是作品的内涵。同样是行为艺术,不同作品之间存在着表达和含义上的高低优劣之别。像其他所有领域一样,中国行为艺术界也并非一片纯洁的净土。大浪淘沙,在社会日臻完善和开放的当下,真正好的行为艺术还需要历史的拣选。
让我很感动的一个行为艺术事件是,2013年玛丽娜在纽约曼哈顿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个人回顾展“艺术即为当下”的重头戏——她直面所有参观者,让每个人都成为表演的一部分。
玛丽娜在博物馆中庭放置了一张木桌和两把木椅,每周6天,每天7小时,她都会在其中一张椅子上坐下来,另一张椅子则是为参观者准备的。人们排着队依次进入,旁观她和其他人的眼神交流。自始至终,她都保持着一如既往的镇定,而观众则想尽一切办法来激起她的关注。在这次长达716小时的艺术表演中,玛丽娜直面并接受了1500名观众的挑战。绝大多数时间里,她都像一座冰雕。
当玛丽娜坐在现代艺术博物馆,用一次充满致敬意味的表演,回顾自己过去40年惯看风风雨雨的艺术表现,无论观众多么努力,都难以令这位曾经沧海的强大女人动容。但最后,只有一个人例外,就是玛丽娜长达12年的情人与合作伙伴、德国行为艺术家Ulay。当Ulay坐在玛丽娜对面的椅子上时,她不禁流下了眼泪。他们伸出双手,十指相扣。在分手22年后,他们终于达成和解。
如此看来,行为艺术并非是我们所想象的无法理解的超凡脱俗。其实,行为艺术也是很近人情的,无论你是否理解行为艺术的内涵,是否赞同艺术家的表达,行为艺术也一样能够打动人,感染人。而这,也正是行为艺术的杰出意义。
当女行为艺术家玛丽娜举办一分钟凝视行为艺术展,两个月里她静坐716个小时,与1500个陌生人对视,直到和她分别22年的前男友出现……所以她哭了……
但,我不哭。因为我发现,惯看春花秋月后,有时候默默地在一个人的世界里,根本谈不上什么悲伤和波澜。一个人的世界很小,小到风烟俱净,很安静也很自由。当下,我喜欢沉浸在自己一个人的世界里,享受着自由的时光,梦的遐想,是童话里的浪漫,爱的遐想,是对真善美的追求,渴望着,渴望着人间充满爱,渴望着,渴望着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一点都不累。
如果,这也是行为艺术,那么我喜欢!
乔领 2019.5.5子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