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茶业口镇布口小学 李海圣
从“泥桌子,泥凳子,上面趴着个泥孩子”顺口溜,到一所所美丽整洁的校园,一张张充满生机和希望的笑脸;从一个教师要任教几个班级甚至几个年级到正规的一个教师任教两个或三个班级;从穷人家的孩子读书难到全部免费入学……改革开放30年,我市农村中小学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30年前农村学校的条件,学校用“泥桌子,泥凳子,上面趴着个泥孩子”这样一句顺口溜做了形象说明。
“1978年,我经过考试,我加入了教师的行列。那时学校没有桌子和凳子,老师就带着我们去沟塘边挖泥巴,掺和一些杂草,师生共同动手,自己动手制作桌子、凳子。”回忆起往事,自己有种忆苦思甜的感触。好动是男孩子的天性,那时没有什么玩具,泥凳子、泥桌子也成了他们的“玩具”。每逢雨天和雪天,泥桌子、泥凳子难免会被雨水或雪水浸湿,可学生们不管不顾,照样爬上爬下,最后弄得满脸满身都是泥巴。那时学生最怕冬季,虽然窗户也用白色塑料皮封着或稻草堵着,但根本抵挡不住凛冽的寒风。为抵御寒冷,课堂上学生常会不自觉的缩成一团。课间是学生最快乐的时段,他们三三两两挤在一个角落里,背靠着墙,你挤我,我挤你,以此来取暖。
“2006年大队多方筹集资金70多万元,在汇河岸边建起了两层教学楼,配置了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实验仪器,图书室、仪器室、电脑室,图书阅览室。安上了电暖气、玻璃窗等设备。学生也用上了木制桌椅,有了很多体育设施,篮球场、乒乓球台、健身器材等为学生提供了锻炼身体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校园地面是水泥的,并有花草掩映其间,宛若花园一般。”人们常这样赞叹:在农村,最美的房子是学校,最好的环境是校园。
30年前的任课教师多为民办教师或代课教师,且师资力量明显不足。常是一个老师任教几个班级或穿插任教几个年级,只能开设语文、数学、体育等基本课程,老师可谓是多面手。随着社会的进步,教师队伍也在逐步的规范化和正规化:原来的民办教师和代理教师一部分通过继续教育、提升素质转成了公办教师。1996年我市通过考试,把民办老师转为公办教师,让民办教师成为历史的产物。大学生下到基层学校就业或支教,为农村学校注入了新鲜血液。教师队伍壮大、素质提高,推动了教学的正规化和现代化。学校按照国家“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的要求,开全、开足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组开全纳入教学的正常轨道。令人欣喜的是,英语、信息技术、心理健康、法制教育、传统教育、手工制作等时代性强、关注学生健康成长的新课程也被纳入了中小学课程;体育运动不再是简单伸展运动,集韵律、歌舞于一体的校园集体舞操、大课间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课间操、眼保健操等均走进了农村中小学课堂;校园网络和“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开辟了农村教育的新渠道,现在只要进行网络课程下载,通过多媒体播放,学生就能分享到全国各地的先进教学成果。这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一环。30年前,学生因 穷人家的孩子上不起学,辍学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情。每逢新学期开学,老师和家长都会为学生交不起学费而发愁、难过。从1997年开始国家陆续减免了农村中小学的学杂费和书本费,农村孩子可以随时随地免费就近入学。学生的入学率巩固率均为百分之百。
“十年寒窗,十年艰辛。风雨之后终见彩虹。”30年来,学校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合格加特长的人才,他们正或要在建设祖国的各条战线上。如李海民到美国继续深造、付迎兰踏上了上海复旦大学的讲坛、付莱银巡逻在祖国的海岸线上、高红军、李迎涛,战斗在高速道路的工地上,还有许许多多的企业家,能工巧匠为祖国的建设尽自己的一份力量。30年间,农村中小学教育变化真的太多了、太大了!改革开放30年,我们是亲历者、见证者。
——此文获改革开放征文全国一等奖